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


◎王美琇

蔡英文說了一句:「我是台灣人」,立刻引來藍營強力抨擊「操弄族群、民粹」,好像有一群人對「我是台灣人」很不舒服。蔡英文說得篤定自在,而馬英九卻必須迂迴轉進才能回答,這就是問題所在。

蔡英文是台灣人,沒有人會懷疑;可是馬英九是不是台灣人,為什麼會引起眾多疑慮?到底什麼是「台灣人」?台灣人的定義又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檢討的議題,尤其它對台灣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如此深遠。

台灣人意識的覺醒

基本上我認為,就歷史縱深、民主演進與社會學的觀察,「台灣人」應該包括「族群認同」與「公民認同」兩個層面的意義。先來談「族群認同」的演變。

在台灣千年以上的歷史(含原住民歷史)中,島上的人民歷經多次外來統治,但並未形成所謂的「台灣人意識」。直到日本殖民台灣,有意識地運用國家力量進行「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差別政策,以致在日本統治中期島內開始興起「台灣人自治運動」,爭取台灣人的平等民權。這是「台灣人意識」萌芽的階段。

然而,此時台灣知識精英的身分認同是雙重的。「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議會運動」的領導精英,一方面爭取「台灣人」的民權,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嚮往「中國」。直到二次戰後中國國民黨遷佔台灣,雷厲風行血腥鎮壓的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統治後,這群知識精英與庶民大眾才徹底醒悟:「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這是第二次「台灣人意識」的大覺醒。

中國國民黨來台後,不僅以高壓統治整肅台灣精英,造成寒蟬效應;同時也有計畫地以「復興中華文化」的意識形態和大中國教育,對台灣人進行「改造運動」,企圖將台灣人改造成為中國人。這和日本殖民台灣希望將台灣人改造成為日本人如出一轍。

兩蔣治台期間,所謂的「外省族群」盤據政府要津和傳播、文化領域,在地的「台灣人」(包括閩客原)被邊緣化為「次等國民」,不少台籍知識份子只好往醫界和商界發展,或者流亡海外。

族群認同與公民認同

從六○年代到八○年代,在政策、媒體和文化宣傳的長期影響下,「我們外省人」形成一種代表「優秀、進步和高貴」的族群;「你們台灣人」則是「落後、低賤和沒水準」的族群。「我們」和「你們」的階級差異,從潛意識、語言到行為表現充斥社會各階層,這種「普遍印象」也深植人心。台灣人長期的自卑感和劣等感、郭冠英高級外省人事件,以及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時,在導覽書中說出「對戰後來台的中國人而言,被稱為『台灣人』會覺得不自在。」就足以說明一切。

換句話說,由高級外省權貴長期統治下的台灣社會,自然會形成「外省人和台灣人」的兩極對立。這個時期的「台灣人意識」是長期「被差別待遇和高壓統治」所形成的「族群認同」,也就是錯誤政策所導致的社會兩極對立。中國國民黨就是始作俑者,也是「撕裂族群」的鼻祖。

「台灣人」意義所代表的族群認同,現在仍存在台灣社會。當人們不經意說出「我們台灣人」時,其實就是有別於「外省人」的族群認同。

然而,也有一股「台灣人」的認同意識是「公民認同」,而不是「族群認同」;尤其在台灣人民的國家意識開始高漲,以及中國對台灣展開文攻武嚇、圖謀統一台灣之後。為了凝聚人民團結一致的國家意識,李登輝喊出「新台灣人」。

也就是不分族群和移民台灣的時間多久,只要認同台灣,願意共同守護這塊土地和民主價值,就是「台灣人」。這是「公民認同」的國族意識開始引導和建構「台灣人意識」的階段,目的是團結國家和建立現代公民社會。

台灣人的公民認同,是一種國族認同,也是共同體的想像,相當有助於族群和諧與國家團結,也促使台灣人開始思考作為「公民」的權利和國家共同體的發展。

目前,「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公民認同已普遍深植民心,台灣人認同在歷次民調中也逐年攀升至八成以上,成為民意主流趨勢。其實,從「族群認同」到「公民認同」的發展軌道,在美國歷史中亦有跡可循。

美國人國家認同演變

美國在建國前後,很多英國裔的開國先賢皆陸續放棄英國籍成為美國人。從一七四○年到一七七○年代,有相當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將自己的認同從英國人改為美國人。

不過,美國獨立革命讓殖民地人民成為美國人,但並沒有讓他們成為一個國家。美國獨立宣言並未言明美國是一個國家,只說是「自由和獨立的各州」。直到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民族主義和國家意識才逐漸加強。一八八○年代以後,全國進入形塑「美國人和美國」的國族認同、公民意識與國家意識的全盛時期。

然而,從一八二○年至一九二四年,約有三千四百萬歐洲人移民美國;一九六五年至二○○○年,有兩千三百萬人移民美國,多數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

對美國而言,問題癥結不在於移民本身,而是移民是否被同化成為「美國人」。因為移民的種族和國籍太多,若無法有效統合,美國勢必成為四分五裂的國家。

所以,美國從早期「白種美國人」的「族群民族主義認同」,一直演進到以「美國信念」來團結多種族、多文化的人民,終而確立了美國人不分族裔的「公民認同」和對美國效忠的「國家認同」。所謂「美國信念」就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

馬英九是不是台灣人

台灣的內部隱憂,在於「族群認同和公民認同」的語意混亂與核心價值的脆弱,這裡面有歷史因素,也有政黨的意識形態。馬英九是不是台灣人,問題在於他自己。如果他始終以「中國與中國人」的認同為其核心價值,繼續強化大中國教育、弱化台灣意識,又加速把台灣推向中國,他如何能夠團結一個以「台灣人」作為公民認同的國家?台灣人又如何能夠信任他?

馬英九會引起疑慮,其實和他的外省族群身分關係不大,重點在於他過度傾中的作為與錯亂的認同吧。藍營的「操弄族群」老台詞別再用了,這種「打人喊救人」的伎倆,台灣人早已經看透了!

(作者王美琇為專欄作家)

==================================================

從「白色恐怖」看「馬英九恐怖」

在解嚴二十四週年日,馬英九可以把五十八年前政治受難者黃溫恭被槍斃前的遺書還給家屬,為什麼不把自己當職業學生時打的小報告資料拿出來還受害者公道?馬英九代表政府向家屬們表示誠摯的歉意,為什麼不代表自己向尚存的被害者表示歉意?真說誠摯,在此不在彼。

更可惡的是,既不清洗自己雙手染血的罪惡,還把白色恐怖肇因一股腦全推給國共內戰,完全不提主張台獨或批判國府而受迫害的政治案件,甚至還要踏著受害者鮮血販賣他所謂的「和平」。叫人齒冷與憤怒。

馬英九為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頒發回復名譽證書時表示:「國共內戰時有許多違反法律,違反憲法,超越人權、自由的事發生,這些事不能重演,所以現階段最重要的是維持兩岸和平,避免兵戎相見。」因此他強調,「唯有和平,才能保障人權。」真是一派胡言。中國共產黨政府捕捉劉曉波、艾未未,是因為戰爭關係嗎?當然不是。

台灣之所以能保障人權,戒嚴法之解除當然重要,但總統能夠直選、刑法一○○及一○一條修改同樣不可或缺。馬英九反對廢除戒嚴法、反總統直選、反廢除刑法一○○條,他是「共犯結構」成員,有什麼立場替「政府」道歉?他應當為自己的犯行與意識形態道歉才對。

馬英九只平反了「匪諜」案而不提諸如「台灣獨立聯盟」的政治案件,絕對是選擇性處理;只揭露兩蔣時代的歷史冤案,而不把陳文成案、美麗島案所涉及的職業學生告密案真相告訴人民,更是雙重標準。

老實說,這是偷渡蔣介石恐怖來掩護馬英九恐怖。馬英九職業學生出身,一路走來,反民主、反人權、反自由,始終如一;他既是白色恐怖的馬前卒,當年有遵守憲法?有遵守法律?有注重人權與自由?現在打著所謂「和平」旗幟,向獨裁的中國/中共磕頭輸誠,他在台灣製造的恐怖,是現在進行式的馬英九恐怖。

(作者金恆煒,當代雜誌總編輯)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