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八年震盪,台灣還是一條好漢

在陳水扁總統的領導之下,民進黨執政八年,最後竟以巴紐建交醜聞案告終,許多人不免為之唏噓不已。但是,從拉大歷史視角來看,台灣民主的鞏固普化、本土意識的茁壯生根,以及公民社會的方興未艾,民進黨小錯難免,但絕對有大功。

 何況,即使在中國國民黨扯後腿的處境下,二○○一到二○○七年台灣的平均年經濟成長率仍然達到百分之四點一,高於全球經濟成長率的百分之三點二;這絕非所謂無能的政府所能做到的。

 之所以能夠產生以上的成果,一方面是陳水扁堅定支持民主改革的道路,例如明知對己不利,仍將立委選舉制度修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名額也減半;紅衫軍之亂,聲勢驚人,但阿扁政府以毫無保留的寬容,讓台灣民主政治走向更高的境界;堅持金融改革,打消呆帳,才能避免本土型金融風暴。

 另一方面,這八年來的混亂,用震盪療法加以形容也不為過。

 結束中國國民黨長達五十多年的威權統治,承接新局的民進黨,一開始就勢必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反撲,中國國民黨化的偏頗教育根深蒂固,更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在污垢積累甚深的情況下,新的執政黨更像一塊抹布,在擦拭污穢的同時,本身不免也要染黑變臭。民進黨奪得政權時,也許以為到了天堂,八年下來卻發覺,原來是在地獄轉了一圈,只能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自我解嘲。

 民進黨堅持自由民主,讓長久被壓抑扭曲的呼喊盡情發洩,社會互相激盪,毒素不斷排出,整個社會人格進入震盪療法的治療過程之中,所有不平皆有管道,此起彼落,而社會共識也因此逐漸凝聚。雖然威權遺毒猶在,只要公民覺醒,公民一定會選擇有利於己的道路前進,民主自由的道路不致倒退。

 民進黨這八年來最被外界毀譽交加的,是操作本土論述以遂行選舉利益。不料,在二○○八的總統大選中,這樣的論述完全無法建功。事實上,當一種訴求不再吸引人的同時,也顯示,其實它已經達到效果而不須再加以強調。這也是為什麼在國族認同的調查中,自認台灣人的比例可以高達七成以上,但做為選舉訴求卻宛如過時的流行。

 投給馬英九的七百多萬人中間,當然有不少是道道地地的所謂「本省人」。這些人早已沒有了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之分了。也因此,問題根本不在於外省人與本省人,取而代之的是國族認同的想像,也就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區別。

 試想,當外籍新娘都已經被稱為新台灣人時,又如何將在台灣生長超過五十年的馬英九以中國人看待之?尤其在文化界、娛樂界及影劇界的共同文化浸潤下,年輕一輩的台灣人認知馬英九和他們都是在同一個文化模子打出來的,甚至馬英九正是這個文化模子的佼佼者。如此,民進黨要把他打成不愛台,就好像在批評所有這些人一樣,難怪會有反效果。因為他們可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人類學家恩尼斯特‧葛爾納在他的經典著作《國族與國族主義》中指出,「現代社會契約的核心,源自於我們的共有文化、語言,還有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共同假設。」他又說,「我們的社群定位和文化定位,來自於報紙、雜誌、電視、書籍,以及電影。主流媒體提供我們共同的參照架構,共同的對話,以及共同的價值觀。」

 文化是流動而非固定不變的。民進黨未曾察覺在這八年執政期間,國族認同已經取代本省外省的意象,更不曾了解,中國國民黨帶來的文化勢力,己經融入新的國族認同裡頭,轉而破解傳統的台灣與中國判然不同的視野。這是全新的領域,唯有對文化視野極為敏銳且深刻的認識之後,才能夠採取相對應的正確行動。

 為言論自由自焚而死的鄭南榕其實很早就以行動證明,血液不是決定國族認同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還有對所處環境的深層認同。本省、外省之分,是台灣內部的分裂與分歧,耗費精力於其中,對國家整合是毫無幫助的,但是,清楚界定台灣與中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卻有助於台灣的團結對外。

 中國國民黨的可惡不在於它不屬於台灣,而在於它想要模糊台灣與中國的界線,並從中得利。台灣的族群問題應該追求和諧,但是,在國族認同上則應該力求清晰,而這不是單方面可以決定的,應該透過合意的程序,取得全國人民的極大多數共識,想要獲得共識,就必須追求族群和諧,這兩者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傳統的社運因為民進黨上台而奄奄一息,但在阿扁執政晚期,新的公民力量再度興起,像樂生療養院拆遷事件、溪洲部落拆遷事件、蘇花高興建與否,以及大煉鋼廠環評爭議等等,背後都有社運團體及大學生的參與。新的公民運動不再依賴政黨勢力以求生存,轉而更為獨立而成熟。由公視及四報一社共同舉辦的二○○六台北市長選舉及二○○八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都讓公民提問或審議式民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使在民主國家,這也都是了不起的民主成就。

 台灣最大的困難,尤其是內部爭議,其實是輕舟己過萬重山,只要遵循自由法治的原則,台灣可以有足夠的機制解決任何爭議。但是,面對中國的威脅或機會,卻是無法操之在我的難題。選民如今將這個機會交給了馬英九政府,對馬英九而言當然是嚴酷的考驗。

 阿扁八年,台灣與中國的政治關係處於停滯狀態,經濟和文化交流卻急速成長,這樣的格局遲早都要被打破。馬英九的新政府可以沒有原先的包袱來和中國打交道,但是,他也要感謝阿扁政府,留下一個完成震盪療程的新生國民社會,讓他在和中國交涉時,較無後顧之憂。台灣完成了內部激盪整合之後,中國的挑戰將是另一個震盪的開始,與其問馬英九真的準備好了嗎,不如問台灣人民,「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5.18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