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台灣出口何以降至韓國一半?

台灣出口何以降至韓國一半?
◎ 黃天麟


七月九日工商時報社論「台灣出口規模何以降至韓國一半」指出:「政府多年來偏差之租稅優惠及產業政策,使台灣的資源過分集中於半導體、面板,比重過高,不但易受景氣變動之影響,也使此次我國出口回升的情況還不及韓國及主要貿易國家」。

的確,我國近八年出口之世界排名江河日下,由十四名跌落至二○○六年之第十六名,二○○八年再跌落至第十八名;二○○○年台灣出口仍達南韓的八十八.二%,二○○八年已降至六十.五%,今年上半年再降至五十三.二%,幾僅韓國之一半。何以致此?

令人惋惜的是,該報所言之租稅優惠、資源過於集中半導體及面板產業,其實都是以偏概全。因為南韓該兩項產業產值均高於台灣,換言之,我國面板、半導體產業規模尚不如韓國,何集中之有?顯然,問題是出在南韓其他產業均能平均在韓國本土上發展,而台灣卻是將諸多明星產業包括電腦、手機在內,排山倒海搬到中國,只留下因「戒急用忍」政策而尚未全面開放的產業(如晶圓、面板、石油裂解、大鋼廠),一消一長,未登陸的晶圓、面板就顯得「過分集中」的現象了。

那麼為什麼南韓企業會在韓國的土地上均衡發展,而台灣則不能?原因是:一、韓國企業不諳中文。語言、文化不同,成為先天的阻力;二、韓國企業愛國心重。台灣則因長期受中國化教育及媒體宣傳影響,中小企業對「中原」、「神州」趨之若鶩。依多次調查數據估算,至二○○九年台灣企業投入中國之資金已達四千多億美元,韓國卻只約台灣的十分之一。換言之,我國企業並不是沒投資,只是投資在中國,國內投資即相對被擠壓,這一點可由我國國內投資率過去八年平均不到GDP之二十%,韓國卻一直維持在二十五至三十%之間,獲得充分的詮釋。

投資在中國、產製在中國、繳稅在中國、出口也從中國,結果是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如韓國;只要我方「經濟靠中國」之政策思維不改,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十九年的西進經驗,尤其是二○○○年後的積極開放,已經證明了筆者所提「中樞─邊陲」理論的實效性,即「語言、文化相同的兩個大小經濟體在交往過程中,小經濟體的資金、人才、技術必漸漸被大經濟體的中樞所吸納,小經濟體的政經地位隨之日漸下沈,終淪為邊陲。交通越方便,交往越自由,其吸納的過程即會越快」。

台灣出口何以降至韓國之一半?「中國─台灣」經貿關係間的「中樞─邊陲」效應可解釋其一切。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