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重「金」建橋 八八災民嘆不平

新聞快報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記者曾鴻儒/特稿
2010/02/26, Friday
從政府施政的輕重緩急,看得出政府是真心苦民所苦,還是別有所圖?是照顧庶民,還是急著媚中?

八八水災災後百廢待舉,全台道路、橋梁的復建有了甲、乙、丙三類的優先順序區分,災後半年,高雄縣桃源鄉、那瑪夏鄉山區,還有超過廿座橋梁因被歸類為乙、丙兩類,遲遲無法復建,這些地區一下雨就會成為孤島,兩鄉近萬居民孤立無援的景況,遠比尚可行船的離島還要可悲。

政府財政困難,中央苦哈哈,那為什麼還急著要幫有年賺百億的金門酒廠、縣庫飽飽的金門負擔三分之二經費,闢建金門大橋?地方無力負擔嗎?如果真有觀光效益,為何不乾脆BOT,讓民間來投資?

同樣是金門人,小金門民眾期待金門大橋已久,大金門民眾則看法不盡相同,支持者大多著眼於小金門同胞緊急醫療等人權,這也是交通部主張興建金門大橋的著眼點。問題在於,小金門實住人口約五千,約等同於桃源鄉,比那瑪夏鄉多一點,交通部有沒有以同理心來看待桃源和那瑪夏的民眾需求?是不是也願意撥出同樣的經費來重建那些橋梁?何況也許廿億經費就能重建這些乙、丙小橋,工程時間更短,標榜「關心民怨」的吳敦義院長知不知道,一旦下雨,這些山區居民可就沒有人權可言?

春節尾聲時,南橫山區道路因雨中斷,一位原住民為了「送生日禮物給女兒」冒險涉水進入山區,當這對原住民父女知道,實住人口和桃源鄉差不多的小金門,未來將有一座大橋通往大金門、甚至中國時,他們會不會還覺得,他們真的被「當人看」?

問題關鍵其實不在當下,而在未來。金門大橋蓋好了,未來就可從小金門另建金廈大橋,連結六公里外的廈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靠著交通建設就可完成兩岸「統一」的象徵符號,完成「統一大業」,那才是馬政府施政的優先考量。

金廈即將跨海「統一」了,本島的山區卻得因雨「獨立」!

Source: 自由時報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