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中的愚公,因家門口被一座山擋住,於是,立志一鋤頭一畚箕,代代接力要移走這座山,這故事被比喻為有恆心,事情就能完成。 但是,到底是先有山呢?還是先有房子後有山?是應該移動門的位置,甚至拆屋重蓋,還是可隨便破壞山脈呢?從事理先後因果,輕重緩急來看此寓言,應該是警惕學子勿陷入非理性思考的教材,但我們卻從小就被教育,要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至今這種精神仍長相左右。 例如,馬英九持有美國永久居留證(即綠卡)事件,我們社會也正在發揮愚公的「精神」。於是,扒糞說、放棄說、失效說夾纏不清。馬英九們企圖引起人民因不耐煩而失去興趣;但台灣人民因陷入愚公的思路,而被帶入大迷宮找不到出口。 其實,我們應該問,到底是先有山還是先有房子?到底1977年8月26日(馬領綠卡的日子),這個日期除馬英九之外,不是只有發卡單位(美國政府)才清楚嗎?如此一來,謝長廷是如何得知此秘密日期?是馬英九們給的?還是美國政府?用意是什麼?有無其他更深層的目的?這麼明顯的道理,為何大家都在裝傻,不願意深究呢? 而且綠卡持有滿5年,也就是1982年8月25日,馬英九即可順利取得美國公民的身分,同時必定要宣誓放棄對母國(即中華民國)的效忠,而單單只可以效忠美國。馬英九們寧願被千夫所指,卻故意陷在綠卡有無失效,有無放棄,主動說被動說都「謝謝指教」的搭理中,不正是為了閃躲更嚴重的美國公民的身分問題嗎? 一旦被發現自稱中國人的馬英九,竟是美國人,而且正在參選台灣總統,這不但對中國國民黨將罪無旁貸,恐怕連美國政府都要因未善盡告知義務,而難辭其疚,而飽受國際輿論譴責。這或許就是19770826這組數字所以見光的背後原由吧! 待人處事要學習問「應該是什麼」,這對國民的教養與國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如果一方面教導學子磊落,不攻人不備,不勝之不武;一方面卻譏諷實踐此義理的宋襄公是婦人之仁。這樣的兩面手法,只問成敗,那麼,我們的身邊將充斥愚公這種橫材入灶的人物,卻還被當成偶像來崇拜學習呢?(田年豐/嘉義之音
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Subscribe to:
張貼留言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