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ak74u
2009/09/23, Wednesday
力拓事件剛歇,衍生品交易合同事件又起。中共政府欲在2009年利用其金融勢力去影響全球經濟政策及法規的決心,在此最新事件中被迫大打折扣,卻仍要行濫用權力仗勢欺人之舉,為達其「交易」目的之實。
本月初,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委員會,中央管理機構及中國最大型國有企業的單一股東,宣佈支持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因受國際油價上漲而遭受的巨額損失,故對去年與國際六大投資銀行所簽訂的衍生品交易合同,保留不如期付款的權利。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和航運業巨頭中遠已向德意志銀行、高盛、JP摩根、花旗集團和摩根士丹利銀行,就20億美元合同,發出了律師函,警告說,一些交易「可能是無效的、不能履行的。」
為利益而俯首聽命的教訓
《澳洲人報》21日刊登了森斯伯瑞(Michael Sainsbury)一篇題為《中共政府教給國際大銀行的一個教訓》的文章;指出,結合力拓事件看,這一事件是在激化政治風險。與力拓事件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最重要之處仍然還是一點:交易。
他寫道,「中國政府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對澳洲資源公司的注資活動;恰恰相反,他們的投資資金在增加……這些公司並非是獨立於中國政府的無賴公司。這是中國政府的一步棋。美國政府是其中一些銀行的大股東。
從中國政府的視角看,各大投資銀行叫賣的是冒風險的、不良的產品,從而引發了全球金融崩潰。 就像一個推銷員賣給你一輛沒用的車。那為什麼你非得接受呢?然而本週一份中國商業雜誌,發表了對這一問題的調查,暗示中國各大國有企業可能不具備評估風險的技能,並且操作複雜的衍生品交易對他們來說太困難。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這些銀行在利用他們,還是只是簡單的一個貨物出門概不退換的買者自負問題呢?
當然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對於銀行來說,危險遠不止是20億美元的問題。他們在中國的業務全都是蓬勃發展,並且大多數都在當地與中方成立了證券經紀合資企業。
中國政府能隨時將中方撤走而讓他們在當地舉步唯艱,甚至可以撤消他們的營業執照。這就是我們看到這些銀行連哼都沒哼一聲的原因。他們知道他們已經被拖到了談判桌前。如果他們對中國政府說法庭上見,那麼他們以後在中國就別想再做任何交易了。這就將銀行置於進退兩難之地;如果他們進行談判,並達成最終協議,那麼這就是打開了閘門,招致日後來自任何它方的效仿行為。
中國今年以一連串的公開聲明在顯示其金融實力,暗示美元不應成為全球標準流通貨幣,並且要求對國際貨幣基金進行改革。而最新起事件的舉動則是一個危險的升級。
中國政府是在朝著這些俯首聽命於中國政府巨額美元、為從中獲益的各大國際銀行家們,行濫用權力仗勢欺人之舉。它正在教給各大銀行家們,坦率地講,是一個西方一直不願給的教訓!這可能正好是對症下藥。」
未來的真正受害者
無獨有偶,本月7日道瓊斯獨資子公司市場觀察(Market watch)網站的一篇文章寫道,「這些國際銀行家們表示,中國政府公開支持國有企業對國際銀行不進行賠付的行為,增加了他們與中國最大型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風險。」
以往當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栽到時,北京政府有時就採用讓它們遠離本應履行的義務的辦法來解困。
五年前,一家中國貿易公司在新加坡簽訂的燃料交易遠期合同上損失了5.5億美元。不久後,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委員會及其母公司 -- 國有企業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先後發表聲明,稱任何損失因新加坡子公司過失而致,並要求合約的對方在賠償金的期待上「現實些」。 兩年前這家中國公司以低於最初損失數額清償了賠付款項。」
一些行業內人士相信,外資銀行將面臨必須通過中國國內金融機構進行衍生品交易的壓力,屆時他們的活動將更多的受到北京政權的監管。」
《經濟學家》在其9月3日一篇文章中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有一種說法表示,北京政權正在試圖將各外資銀行逼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 這從最近實施的限制這些外資企業發展衍生品業務的法規可以得到印證。中國(政府) 希望它自己的各大銀行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並且如果必須有盈利任務的話,希望這些中國銀行從中獲利。如果是這樣,那麼作為衍生品交易本意目的「對風險的獨立定價」,則將會成為真正的受害者。」
Source: 南方論壇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中國正在對國際銀行賴賬
張貼者: meme 於 9/24/2009 06:39:00 下午
Subscribe to:
張貼留言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