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社論2010/01/07
花蓮縣吉安鄉農會指出,受到去年金融海嘯影響,工商業動盪不安,許多年輕人返鄉或轉行,下田當農夫,年輕的農業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一位返鄉務農的年輕人表示,前兩年市場低迷,整併、裁員時有耳聞,務農之後更感到憑雙手力量和用心改良的努力,農業也大有可為。年輕人回流務農,隱含什麼問題?對於台灣到底是憂還是喜?
有道是,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在多元化的台灣,士農工商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不必非得拿高學歷文憑,或者穿西裝打領帶。數十年來,在犧牲農業、扶植工業的政策之下,務農的所得與付出不成比例,導致台灣的農村人口外流,年輕人不願務農,對於農業的現代化經營,確實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因此,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願意以新的技術與觀念投入農業,大家應該樂見其成。
不過,年輕人回流務農的趨勢,還有另外一面值得注意,那就是,許多年輕人回流務農乃是迫於無奈!當年輕人在城市、工業區、科學園區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回流務農遂成為他們不得不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得以回流務農者還算是幸運的,但是那些根本沒有農地可以回流的年輕人,往往淪為長期失業者。而這,對政府而言是教育經費的浪費,對社會而言是人力資源的浪費,所謂的短期就業方案只能美化失業率,無法治標更無法治本。
說到這裡,就必須徹底檢討政府的政策了。近二十年來的教育改革,大量增設大學系所,以致大學畢業生、碩博士大量增加。政府培養了更多的專業人才,照理說應該在產業政策上予以配合,讓那些專業人才學以致用,既能提升國民所得,也能強化國家競爭力。然而,我們看到的情況恰好相反。二十年來,政府雖亦有鼓勵投資意願,促進產業升級,以及戒急用忍等政策,但在執行面上過度鬆懈,以致若干產業仍偷跑登陸,這種過度消極的作為肇致若干產業離開台灣,也使台灣明顯出現學無所用或學非所用的現象。
回顧台灣的產業外移過程,最初,台灣的產業外移,以勞力密集的產業為主,因此第一批失業潮,降落在中高齡、低學歷的勞工身上。在一般的家庭裡,這一批勞工多屬經濟支柱,一旦失去工作整個家庭都受到衝擊,不少家庭悲劇就此發生。後來,外移的產業逐漸變成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如此一來台灣年輕專業人才的工作機會也愈來愈少了,結果台灣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宅男、宅女、啃老族。
對於產業外移的後遺症,我們已經不厭其詳地提醒多年,可是包括民進黨執政或國民黨執政,都輕忽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以致台灣經濟宛如患了慢性病,經濟體質弱不禁風,隨時可能因為外來衝擊而陷入危機。尤其不幸的是,前年以來,馬政府如洪水潰堤般向中國傾斜,促使更多的產業外移,讓台灣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所得且倒退了十三年。幾十年前,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只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馬政府卻讓它成真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眼見台灣經濟、就業問題惡化,馬政府除執意推動向中國傾斜的經貿政策,還準備開放政府投資與租稅獎勵扶植而成的某些高科技產業(如十二吋晶圓)、承認中國學歷、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等政策。如果那些政策一一實現,或許台灣各地農村都會湧現回流務農的人潮,但台灣在ECFA的產業分工角色卻將淪為廉價的勞力市場,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工業中國、農業台灣」的架構,屆時台灣不僅會邊緣化,我們下一代即使回流務農所面臨的也將不是農家樂,而是在中國低價農產品傾銷下過著一窮二白的生活。
□ 〔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台灣可能被中國剝削得一窮二白
張貼者: meme 於 1/07/2010 01:05:00 下午
Subscribe to:
張貼留言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