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阿扁們」與「馬統們」的不同

民進黨開完臨時中常會,推出「全民保台運動」,將之當成號召的主軸,可以說抓對了方向;至於所謂議會或街頭之爭,並非「路線」問題,不過是達到「保台」的「技術」而已。○八年「馬統」取到政權,台灣還能不能自存於中國之外?現在連美國都要思考,何況台灣、台灣人民!

綠營的反應與回應,且先放在一邊,只要看看「親中」媒體的報導,就知道「眉角」所在。《聯合報》的評論是「先去扁,才能往前走」,《中國時報》依然玩弄老把戲,訪問「投馬」的陳芳明,陳芳明說的話與《聯合報》沒有不同,大標是「『阿扁們』不走 黨魂喚不回」。《中時》用陳芳明打扁,顯然符應了美國《新聞周刊》的分析所說,下陳水扁於獄,是國共兩黨的共同勝利。

陳芳明非常不滿「民進黨人一天到晚跑去台北看守所探望阿扁」,他質問:「為什麼全黨菁英都跑去看阿扁,卻不思考黨要如何進步?」然後自問自答說「這是溫情」。陳芳明是許信良人馬,他把個人的恩怨情仇帶入「公領域」,確實是「現象」之一。重點是,「一天到晚到看守所探望阿扁」是客觀事實,將之歸於「溫情」,恐怕是文人之見,不符合「宏觀」角度。

為何支持「阿扁」?大哉問;可能「阿扁們」各有各的理由。大而言之,至少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像孔傑榮等,專欄作家曹長青問得好:「馬英九的老師為何挺扁」,或如國際上聲名卓著的學者、專家與媒體人近三十人連寫三封公開信「挺扁」。這些「阿扁們」恐怕正像陳芳明當年誓言:「和不公不義的國民黨對抗」;第二類或容有「溫情」、或者「回報」,甚至有人想競選,張大「阿扁」之旗絕對有選票;第三類,洞燭「誅扁」的政治性,知道「馬統」用司法當鬥爭工具,目的在刨掉「台灣」之根。《紐約時報》報導「扁案」,不只提出「互控貪污」是台灣內部兩大黨的長期鬥爭,尤其指出扁在兩屆總統任期內力抗北京,一再宣稱「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省」,因此贏得台灣人民的認同而視為「人民英雄」(folk hero);第四類更有深刻的現實理由,透過「挺扁」姿態不讓「馬統」及「馬統們」的「分化」與「反台」成功。總而言之,「阿扁們」正是「馬統們」的眼中釘,去掉或打倒「阿扁們」才能使「終統」水到渠成。

問題是,台灣人民沒有那麼笨,也不是那麼沒有歷史感與前瞻性;「一天到晚去見扁」使陳芳明害怕「阿扁的幽靈還是會回來」;「幽靈」兩字真是力道十足。二百年前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開頭就點出「共產黨的幽靈在歐洲徘徊」,陳芳明「用典」倒是貼切,陳水扁的肉體可以被囚,陳水扁楬櫫的路線在台灣徘徊。

最後講一下「由綠轉藍」,也就是綠營的人變成「馬統們」。陳芳明說:「批評阿扁的人照常被罵,綠色的也會被罵到變成藍色,最後講進步語言的人統統變成藍色。」這話有趣,是不是「馬統們」的「夫子自道」?我們沒興趣追究。只指出一點,綠色與藍色在國家認同及民主價值於分野上形成兩極。「馬統」出身黨國,當「職業學生」起家,投靠兩蔣一路攀爬,現在又拜倒在獨裁者胡錦濤的膝下;陳芳明在「蔣渭水研討會」中巴在「馬統」旁邊,成為「馬統們」,引人側目。重點是,「民主價值觀」與「台灣主體」的堅持,豈能「放棄」、「轉變」?「進步語言」的可以「被罵到變成藍色」?這是「變色」不是「綠色」。「馬統們」好好咀嚼反省罷!

(作者現任《當代》雜誌總編輯)

□ 〔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