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台灣人民要自救

作者 台灣公論報/社論
2008/07/11, Friday
馬政府執政,號稱要「維持現狀」,實則倒行逆施改變台灣現狀,使台灣失去國家發展目標,失去國家安全應有的保障。他的政策走向,比李登輝被郝柏村那批保守派劫持所定的「國家統一綱領」更喪權辱國。他的政策只是以美麗謊言掩飾使台灣早日被中國併吞的意圖。

在中國經濟榮枯及中共政權存亡日益依賴國外技術、資金、市場,及原料之際,馬政府卻把台灣命運所繫的經濟、國際空間完全依賴中國。馬政府的「國安團隊」,事實上完全沒有「國家安全」觀念,因為他們並沒有把台灣,甚至不知所云的「中華民國」當作「國家」。

馬政府把台灣經濟復甦寄望於中國觀光客、週末包機、開放對中國投資,甚至中國到台灣投資,但馬政府診斷嚴重錯誤,企圖用香灰當萬靈丹,等七月四日直航包機、中國觀光客「大量」抵台後便有事實証明。

馬政府盲目把中國經濟當台灣的救星,但西方專家對中國泡沫經濟卻相當保留。中國上海股市過去一年多已跌落百分之五十,在亞洲股市中跌幅高居第一,而馬政府執政下的台灣則居第二;中國通貨膨脹率二月到四月都在百分之八以上,五月為百分之七點七;中國工資過去一年大漲,有些行業工資漲幅達百分之二十五,致有許多外資企業已分散到越南;油價暴漲將使中國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汽車工業受到重擊;奧運投資可能造成會後的嚴重財政後遺症。

對這樣一個脆弱、自身難保的國家,寄以振興台灣經濟的厚望,那真是癡人說夢。中國窮苦人民仍居絕對多數,一般人也還沒有旅遊的條件,連中國自己的「名勝」都沒去過,內陸地區居民能到北京、上海一遊都是奢侈,到台灣旅遊怎麼都排不上優先。

馬政府是以吸引中國觀光客拼經濟為名,掩飾其配合中國統戰策略的惡毒心計。週末包機不但使雙方帶「國內」含意,使台灣被視為中國一部份,在實質上只圖利航空公司,方便台灣旅遊業帶團赴中國旅遊。台灣人被中國黨長期灌輸,對中國歷史古蹟抱持太多幻想,又信仙丹草藥偏方,一到中國無不花大錢買保証「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具有防癌效果」的枯枝敗葉回台灣。一進一出,台灣未賺先賠。

馬政府也無視東亞局勢的變化,不但未作多方因應,反而把中國當宗主國,把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全寄托在中國的善意。一個月來,北韓與美國妥協,不再列名美國反恐名單;越南總理應邀到白宮與布希會談;南韓採取與美國修好政策;日本與中國達成東海合作開採油氣,及日本軍艦首次訪問中國港口;台灣卻喊所謂「外交休兵」,只知向中國乞憐。

馬政府故意透露風聲稱,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中國家主席胡錦濤見面時,曾陳述台灣需要國際空間,而胡錦濤也有積極回應。但不到幾天,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在接見日本國會議員時便悍然表示不能接受台灣正式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只能在「國際網路」上溝通資訊。中國如此迎面一擊,馬政府唾面自乾,自取其辱。

馬政府如此搖尾乞憐,已經犯了外交大忌:自我矮化,視中國為宗主國。如此作為讓美國都看不下去。馬政府如略有國際常識與外交手腕,應該同步向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及其他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提出同樣問題,台灣地位才不至被解釋為中國內政。

但豎子外交部長歐鴻鍊已經喊「外交休兵」,一切看中國臉色,在外交上不但沒有鞏固台灣主權地位的作法,也沒有任何防範台灣被矮化和併吞的配套措施,這種作為比李登輝被郝柏村等保守派綁架,設置「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後的作為更不如。即使李登輝在一九九一年的國統綱領表明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但在外交上仍繼續努力尋求邦交國,或建立實質關係,並開始推動進聯合國。

如果馬政府不利用台灣與中國關係改善,台海情勢緩和的時機,要求各國同樣提升與台灣關係,則台灣的地位與情勢只會惡化,中國會積極以台灣已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要求各國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要再介入台灣的國防與外交事務。這對美台關係可能造成嚴重衝擊,因為美國對台灣軍售受一九八二年「八一七公報」的約束,美國承諾對台軍售將隨台海情勢緩和而逐漸減少到最後完全終止。

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事務資深分析家譚慎格憂心美國疏於穩固台灣地位,而馬政府存心一面倒向中國,嚴重損及美國利益,最近發表專論主張美國政府應堅持台灣地位未確定的立場﹝註﹞,以保持彈性,這才符合美國利益。他並取得美國政府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提的一份非正式文件,聲明美國政府不同意聯合國所發文件指「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美國並重申聯合國一九七一年的二七五八號中國代表權問題決議案並未提台灣地位問題。對台灣而言這是很重要的轉機。

但是,馬政府不肯維護台灣主權國家地位,不知全面外交,不知運用局勢的轉變強化台灣主權地位,只知向中國乞憐,台灣人民只有奮起自救,以法理與政治訴求,和維護民主與自由的決心,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同。台灣不能在馬政府瘋狂去台灣化、去主權化的政策下,再淪為殖民地。

( 註:譚慎格的論文值得一讀,其中包括美國致潘基文說帖,見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bg2146.cfm)

轉貼自台灣公論報

0 Comments: